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半导体产业半导体产业
从太阳能到半导体,美国正在掀起全面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
2022-09-05
简介个广泛的特征是,绝大多数公知没有经济学的专业知识,更遑论什么经济史的常识。他们评论时代,只能从“好人坏人”的社会底层视角去评论,也就是从民粹化的角度去评论。
师华长技以制华
对于很多公知,有时真的无语。
一个广泛的特征是,绝大多数公知没有经济学的专业知识,更遑论什么经济史的常识。他们评论时代,只能从“好人坏人”的社会底层视角去评论,也就是从民粹化的角度去评论。
近期,拜登发布了这么多的产业政策,这个群体几乎全部是哑火的。
以前说中国贸易保护,说中国产业补贴有违市场经济规则,说中国违背自由贸易,那么,现在美国做的这些事情到底是什么?
有哪位牛到爆的公知可以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给我们答疑解惑?谁能告诉我们,这和中国的产业政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?
如果说不出,那也就可以马上得出下面的论断:
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部都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。
为何会出现严重的误判?除了是知识积淀不足之外,还有就是视野太过狭窄。
自由贸易、减少干预产业,这些打法都是技术革命红利强力拉升的全球经济上坡路时代的标配。
而现在我们站在哪里?全球经济下坡路时代!
每个主要经济体要活下去,不可能放任本国产业随意发展,万一出去PK输了怎么办?这个代价和风险谁背得动?
也因此,全球经济下坡路时代天然铸就了“有计划的市场经济”产业政策,就如同后进国家在面对美国企业进攻的时候,总会倾向于保护自家的幼稚产业去发展,是一个道理。
如今,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这么玩,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?大家不觉得警惕吗?
也就是说,连美国也要保护自家的企业和产业,连美国也没有过去傲娇的自由竞争的勇气和底气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当然,美国企业也找到了很不错的理由,那就是他们如今的竞争对手不是中国企业,而是中国的有形之手。
可是,我们翻看经济史,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事实:
美国200多年的建国史,本身就是一部长期干预产业、保护自家企业的历史;
美国是创新驱动的经济体,只有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时候才会要努力保住存量产业和饭碗。
后进国家拼命补贴自己的产业去玩价格战,本身其实也是对进口国的一个强力的“福利补贴”。
因为,这可以极大地压低美国进口这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,有效的对冲本国的通胀,强化美国自身的综合国力。
这个逻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,而是过去几十年一直成功运行。
可为何过去不是问题的事情,现在成了问题?
归根结底,美国从海外获得的财富,国内分配机制出现了问题。美国的白人婆罗门占据了极大的份额,让美国工薪阶层独自承担就业岗位“出口中国”的成本,却没有其它更多的配套机制跟进。
所以,久而久之,美国的工薪阶层除了拼命吃福利,还能干嘛?一点机会都没有,尽快每天都说自己好自由。
现在财政出现了问题,福利也吃不了多少了,美国人第一反应就是把流出去的就业岗位抢回来,而不是回归全球经济体系对美国的职责要求,去创新,去玩新的赛道。
也因此,看上去美国跟中国就产业领域博弈非常激烈,好像是能把中国脖子卡住的,其实这是自残自伤。
美国的优势是创新,只要新的赛道出来了,就可以重新回到全球领军者的行列。可是,当美国就对存量的东西反复跟中国纠缠,既严重浪费资源和资金,又无力真正遏制中国。
什么是全球化分工体系?就是各司其职,各得其所。
经济史用数据告诉我们,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,9成动能来源于技术变革。你现在最有能力整合全球资源去玩技术变革的经济体甩手不干了,转身玩打家劫舍,这后面全球经济还有什么好事情发生?
这样的做法,既不可能完全遏制对手,也不可能引爆自己的经济繁荣周期,还会导致全球资源严重错配。
而经济学告诉我们,什么是危机?其实就是资源严重错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!
试问,这不是找死的节奏,什么是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师夷长技以制夷,这是中国史书上的一句话。
一边是老大帝国的心态,一边是发现真的不如人家,所以,无奈出此下策,面子里子都要。
现在倒好,美国人要来玩:
师华长技以制华
不得不说,用中国的方式遏制中国,这或许是美国产业升级最大挑战。
太阳能和电动车,是美国供给不行,中国供给不错的领域。所以,你卡住中国,并不可能让美国可以瞬间完成弯道超车。
半导体,虽然中国目前压力比较大,但是,中国是需求大。这里有订单,这个钱你不赚?一年两年是可以,再长,大家不吃饭了?
因此,这些法案叠加起来,相当于打击美国收入潜能,抬升美国的通胀前景。既不能占中国便宜(降低通胀),也无助于美国经济软着陆。
而且,我们必须看到,美国的产业政策是根本玩不过中国的。
产业政策有一个巨大的挑战,就是还不发达的时候,既要对抗行业周期性价格带来的损失,还要对抗自己竞争力不足带来的亏损。
中国是有形之手强势系统性打法,一上来亏得起,甚至可以亏不少年。美国这个社会的运行逻辑是这种亏损谁扛得动?这可是要吃官司的事情啊!!!
所以,你用中国的产业政策手法去解决美国的产业扶持和培育困境,简直是胡来。
经济史告诉我们,美国产业发展要成功,最好是美国各大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,就如同60~70年代美国人为了对抗苏联所做的努力。即:
一旦有任何成功,马上以成熟的市场化方式,有偿转移给美国的大企业,在军民融合等类似的手法中,加速美国产业的迭代和升级。由于美国的人才储备实在太强大,这近乎是别人家现阶段无法逾越的壁垒。
与其给美国的企业这类补贴把海外的产业引进回来,还不如把这些补贴疯狂砸在最前沿的实验室、研究机构、大学、企业身上。
唯有这种打法,才是中国等后进国家难以短期逾越的产业扶持巅峰。
问题是,美国不仅没有这么干,竟然还要全球盟友合作筹集6000亿美元去在全球跟我们PK“一带一路计划”的势力版图。
这不是资源严重错配,什么才算?
以己之短,攻彼之长,不知自己的优势为何,也算是一种报应了。
这种状态一直下去,美国无非是掏空了自己的国力,而且时间久了,就会积重难返,无效的积累庞大的债务。
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,除了引爆吃不了福利的人群开始内战,还有什么好的结局呢?
坚决不去履行自己的义务,创新驱动全球技术革命,才是美国国运之困的根本,才是美国的原罪!!!